最近几年,灵活用工平台在上海越来越火。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,纷纷尝试这种新型用工模式。但问题来了:这些平台真的合规吗?会不会给企业带来风险?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上海企业最关心的三大风险,顺便用真实案例帮你避坑。
风险一:劳动关系认定模糊,小心被认定为”事实用工”
2021年上海某知名外卖平台就栽在这个坑里。平台认为骑手都是”自由职业者”,结果被法院判定存在事实劳动关系,最后不得不补缴社保、支付赔偿金。这个案例(来源: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书)给所有企业提了个醒:不是你说是”灵活用工”就真的是灵活用工。
现在上海劳动监察部门查得特别严,主要看三个关键点:有没有实际管理行为?工作内容是不是主营业务?收入是不是主要来源?如果三个答案都是”是”,那十有八九会被认定为劳动关系。
风险二:税务稽查风险,虚开发票要不得
去年上海浦东税务局公布的一个案例很典型:某企业通过灵活用工平台给200多名临时工发工资,结果被查出平台开具的发票与实际业务不符,最后企业补税+罚款超过500万(来源:上海市税务局官网公示案例)。
现在税务部门有大数据监控,重点查三种情况:资金回流(平台把钱转回企业)、业务真实性(有没有实际工作证据)、人员实名认证(是不是真有其人)。上海某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告诉我,他们客户最近接到税务问询函的,70%都和灵活用工发票有关。
风险三:数据安全风险,个人信息别乱传
今年3月上海网信办处罚过一个案例:某灵活用工平台收集了10万+用户的身份证、银行卡信息,结果因为系统漏洞导致数据泄露(来源:上海网信办官方通报)。企业用了这种平台,搞不好要连带担责。
现在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实施后,企业要注意三点:选择有等保认证的平台、签订明确的数据协议、最小化提供员工信息。我认识的一个HR总监就说,他们现在连身份证复印件都要求平台当天删除云端备份。
企业该怎么选平台?记住这3个checklist
1. 查资质:必须有《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》和《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》,上海人社局官网都能查到
2. 看案例:要求提供同行业服务案例,最好能实地考察
3. 验流程:从签约到发薪全流程测试,重点看个税申报和社保缴纳凭证
最后说句大实话:灵活用工本身没问题,关键是别贪便宜选那些”三无”平台。上海某科技公司CEO跟我说,他们换了合规平台后人力成本确实增加了8%,但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应付检查了,长远看更划算。